Categories: 营销客户开发

國外業務如何開發新客戶:7大實戰開發渠道和技巧

你是不是每天發Email卻沒有回音?在 LinkedIn 加了潛在客戶,卻總是無法開啟對話?

其實,做國外業務,最怕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錯了。真正有效的海外客戶開發,不靠單一技巧或短期爆發,而是一套可複製、可擴展、可成交的系統方法。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以多年實戰經驗,拆解國外業務如何開發新客戶的7大實戰渠道,包括:

不論你是剛起步的新業務,還是尋求突破的資深外貿人,這份完整攻略都能幫助你:

  • 找到對的人(潛在買家名單)
  • 用對的方法(話術與內容策略)
  • 建立長期信任(流程+系統搭建)

本文適用對象:B2B業務 / 外貿公司經理 / 想提升開發效率的海外銷售

Email 開發:高槓桿低成本的主力開發通道

Email 是目前業務開發中最穩定、最容易複製放大的通路之一。不像展會要花差旅、社群曝光慢,Email 開發的最大優勢是:一人就能跑、今天就能發、數據能回頭追。

但要做到真正「有效」,你需要三件事配合起來:名單質量、信件寫法、自動化節奏。以下拆開來講。

開發名單獲取與清洗:讓每一封信都寄對人

發信的本質不是「發出去」,而是「寄給會回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名單的來源、清洗與分類會直接影響你的開信率與成交率。

開發名單免費來源建

  • Google 高級搜尋:用 site:.de intitle:”distributor” 搭配產業關鍵字,快速找網站與聯絡人
  • 展會官網名單:多數大型展會(如 Light + Building, Ambiente)會公開歷屆參展商名單
  • LinkedIn 導出 + Chrome 擴充:先搜職稱 + 公司,搭配外掛(如 PhantomBuster)導出聯絡清單

付費工具推薦

  • Snov.io:主打「輸入網址 → 撈聯絡人 + 郵箱驗證」功能
  • ZoomInfo:資料量大,適合中大型團隊做全國/全產業規模開發

名單清洗 & 標記建議

  1. 先用工具驗證 Email 有效性(如 Snov.io 的 Verifier)
  2. 對聯絡人分類(如 ICP-A / ICP-B / 決策者 / 技術協助者)
  3. 建立「可跟進名單庫」,不要只是塞 Excel,而是能按條件行動的資料庫(Notion / Sheet / CRM 都行)

Email寫法與轉化技巧:不是寫給你自己看的

Email不是寫得越完整越好,而是寫得對方想「點進來 → 看下去 → 願意回」。這裡是幾個有效提升回覆率的實戰技巧:

標題要開得出去

高開信率的主題行常見公式:

  • 提數據:「How we helped a German brand cut packaging cost 18%」
  • 提關係:「Met you via PackExpo exhibitor list」
  • 提場景:「New packaging trend for Q4 launches in EU」

標題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個:讓對方點開。

開場白框架:Why you, Why me, Why now

很多人開頭都是 “We are a manufacturer from China…”對方直接關掉。你要改成這種三步式框架:

Saw your recent launch on [platform] — thought you might be planning for next season (Why you)
We helped [similar brand] in EU switch to eco-packaging within 30 days (Why me)
Would it make sense to share a few cases this week? (Why now)

越短越好,越像對話越好。

邮件撰写变得不再困难

有了 Snov.io AI 邮件撰写工具, 每个人都能完美实现邮件创作

Call-to-action 設計:不要催單,要引導

不建議直接說:“Do you want to place an order?”改成低壓力引導型 CTA會更容易得到回覆:

  • Would it make sense to send a quick spec sheet?
  • Open to a 15-min intro this week or next?
  • Happy to send a few past project photos if helpful.

Email目標不是成交,而是開啟下一輪對話。

自動化Email跟進節奏:不靠記性,也不靠運氣

陌生開發不能只靠「想起來就發一封」。你需要設計一個簡單但持續的觸達節奏,讓買家有機會在對的時間看到你。

工具 特點 適合誰
Lemlist 支援高度個性化 + 圖文信件 + 自動序列 品牌感重、做市場的業務
Instantly 主打冷郵件發送效率、IP 管控與送信量 發大量名單、關心到達率
Snov.io 集成查名單、驗證、發信、自動化 想要一站式整合的小團隊

LinkedIn 開發:打造人脈信任與專業形象的雙引擎

如果說 Email開發像「冷啟動銷售」,那 LinkedIn 就是你的信任孵化器 + 長期人脈引擎。這裡不只是一個找客戶的地方,更是一個讓潛在買家「看到你、記住你、相信你」的平台。

LinkedIn開發分三步走:找對人 → 建連結 → 留印象。每一步都有節奏、有策略。

名單建構與潛在客戶挖掘

LinkedIn 上的買家比你想像的還多,但前提是你要會找。

使用 Sales Navigator 精準篩選買家

免費版雖然也能用,但Sales Navigator 才是專業開發的標配工具
它能幫你按這些條件組合篩選潛在買家:

  • 公司規模 + 所在產業(ex. 51–200人 / Consumer Goods)
  • 職位關鍵字(如 Head of Procurement / Packaging Development)
  • 地區市場(德國、阿聯酋、加拿大等)
  • 最近是否有動態(例如換工作、發布貼文)

這些條件加總起來,就是你想找的「理想客戶名單」。

ICP 建模:誰是你的高轉化客戶?

在 LinkedIn 上不是找越多人越好,而是找最可能回覆你、也最有權決策的人
這些人有幾個共通特徵:

  • 對應產品有使用場景(ex. 食品品牌會用包裝、建築公司會用照明)
  • 有購買或決策權(不是只是助理或工程人員)
  • 曾參加展會、在行業有活動紀錄(代表他活躍)

建議先寫下 3 組 ICP 人設,像這樣:

ICP-A:德國中型食品品牌 / 包裝採購經理 / 關注永續包裝與交期穩定

 ICP-B:中東建築公司項目經理 / 對LED照明有大量需求 / 在找替代供應商

這樣你才知道搜尋時該輸入哪些條件、加誰、講什麼。

私訊策略與開場破冰話術

加了好友,不代表開發成功了。開場私訊才是讓對方決定要不要回應你的關鍵一刀。

🧠 打招呼三類模型(適用英文)

  1. 問題型開場(以好奇開頭)
    Hey John, curious—are you currently sourcing eco-packaging for Q4?
  2. 觀察型開場(讓對方知道你不是亂槍打鳥)
    Noticed your recent update about your sustainability goals—thought this might be relevant.
  3. 共同連結型開場(建立某種小連結)
    Saw you also attended the Dubai Build Show—would love to connect.

這三種句型比「Hi, I’m from a manufacturer…」強太多。

內容行銷與個人品牌打造:讓對方記住你,不只是記得你加過他

開發真正的目標,是讓對方願意主動來問你問題,這就靠內容來放大你的「可見度 + 信任感」。

每週內容策略(可套用模板)

建議每週發 2–3 篇 LinkedIn 貼文,內容可以輪替這幾類:

  1. 觀點型:針對行業趨勢 / 買家盲點說出你觀察
  2. FAQ型:針對你常遇到的客戶問題,用簡單方式回應
  3. 案例型:貼出一個最近合作的案子成果(可匿名)
  4. 價值型+CTA:分享一個買家常見錯誤 + 引導他私訊你拿檢查表 / 範例 / 影片

重點是:不要推產品,要提價值。用留言+標註拉近距離

不是只有發文,互動更重要。你可以:

  • 常去潛在客戶貼文下留言,讓他習慣看到你
  • 在自己貼文中標註潛在買家 / 同產業觀眾,引起注意
  • 用 Poll 或提問貼文收集需求(如:「你覺得今年Q4什麼挑戰最大?」)

這些互動不直接賣東西,卻默默拉近了心理距離。

官網SEO:用內容吸引主動來的潛在客戶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每天靠發信、加人、問候開場,那麼你會愛上 SEO。它就像是一台持續運作的「客戶吸引機」——當你不主動出擊的時候,它幫你吸引正在找你的買家。

但要把 SEO 做好,不能只是建一個網站、寫幾篇文章。你需要三個層面的配合:網站結構設計、內容策略、轉化流程。下面我們一步步拆解:

建站結構與信任設計:讓買家留下來,願意聯繫你

很多網站的問題不是沒人來看,而是來了就走。為什麼?因為網站沒有說服力,也缺乏信任感。

你必須在架構設計上,主動回答買家心裡會問的那三個問題:

這家供應商靠得住嗎?
產品適不適合我?
如果我問他報價,會不會被騙?

必備的核心頁面

  • 首頁:快速說清楚你是誰、賣什麼、為誰解決什麼問題
  • 產品頁:不只是放規格,要放應用場景、尺寸選擇、打樣流程等買家關注點
  • FAQ 頁:集成買家最常問的問題(MOQ?交期?是否可印刷?)
  • 案例頁 / 客戶回饋:放上曾合作過的品牌、成功案例或情境照
  • 關於我們:介紹你的公司背景、生產能力、理念,別只寫“我們是一家專業工廠”

建立信任感的小元素

  • 放上 ISO / CE / BSCI 等認證 Logo(買家只認證,不認人)
  • 拍幾張工廠實拍照、打包流程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網圖
  • 如果可以,放上幾個合作客戶 Logo 或使用場景(哪怕是小客戶也好)
  • 用一張簡單明瞭的「出貨流程圖」,減少買家對流程的焦慮

網站不是炫酷,而是讓對方「敢開口找你」。

內容策略與關鍵字架構:把買家搜尋導向你的官網

你不寫內容,就永遠只能等客戶來問你;但只要你願意寫對內容,你就能讓客戶主動問你

撰寫Buyer Intent文章

不是寫產品功能介紹,而是寫符合買家搜尋意圖的內容,例如:

  •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LED flood light supplier in the Middle East
  • What to check before ordering custom packaging from China
  • MOQ explained: What small brands need to know when sourcing tin boxes

這類文章通常含有「how to」「best」「vs」「choose」等詞,是買家正在比較、準備下決定的時候會查的關鍵字

建立 Pillar + Cluster 架構(主題頁+FAQ+比較文)

SEO 的底層邏輯是:一個主題要有深度與廣度。

  • 建一個 主題頁(Pillar):如「Custom Tin Box Packaging」或「LED Lighting for Commercial Projects」
  • 搭配 3–5 篇延伸文(Cluster):例如 FAQ、使用案例、供應商比較、認證要求、報價流程
  • 所有延伸文都內部連回主題頁,增加 SEO 權重與停留時間

這就像蓋房子——主頁是地基,內容是鋼筋,互相串起來才穩。

推薦SEO工具

  • Ahrefs / Semrush:找出你產品的熱搜關鍵字 + 競品在寫什麼
  • Google Search Console:追蹤你網站有沒有被收錄、有沒有人點進來
  • AnswerThePublic / AlsoAsked:找買家常問的問題,拿來當內容靈感

潛在客戶收集與轉化設計:不只來流量,還要留聯絡方式

流量來了,如果沒留下聯絡方式,就只是路過。這時候你需要的是轉化設計。

🎁 Lead Magnet 設計:讓買家願意主動留信箱的誘因

  • 報價表下載(需填寫基本需求)
  • 免費樣品申請表單
  • 行業白皮書、報告或採購流程指南 PDF
  • 成功案例下載包(例如「我們怎麼幫助一個德國品牌在4週內完成包裝交付」)

關鍵在於:你提供的東西,要解答對方此刻正卡住的問題。

表單設計原則

  • 越短越好(最多 3–4 個欄位)
  • 標題說明明確,例如:「Get a custom quote in 24h」
  • CTA 按鈕文字不要寫「Submit」,改寫成「Send me a quote」或「Request sample」更有誠意

自動回覆 + 導入 CRM

  • 表單送出後自動發一封信:「謝謝您的詢問,我們會在24小時內回覆您」
  • 同時把資料導入你的 CRM 系統,標記來源為 SEO / 官網表單
  • 建立標籤分類(如 產品線 / 地區 / 需求類型),方便後續跟進與再行銷

简化潜在客户跟踪工作,获得更有效的结果

使用免费的 CRM 生态系统促进你的业务增长

Google Ads:用搜尋意圖打中有急迫需求的潛客

很多買家在準備採購時,不會去LinkedIn,也不會回你陌開郵件——他們直接去 Google 搜:

“LED flood light supplier UAE”
“custom tin box packaging factory”
“exporter of eco packaging for snacks”

這些人,就是最有機會成交的潛在客戶。因為他們已經在主動找供應商,只差看到你。

Google 廣告,特別是搜尋廣告,就是幫你出現在這一刻。以下是如何用小預算開始、用對頁面轉化、用再行銷收尾的完整打法:

廣告架構與設定:別亂投,把錢花在有需求的人身上

在設定廣告前,先理解 3 種常見的投放方式差在哪裡:

📌 搜尋廣告 vs 再行銷 vs YouTube 廣告

  • 搜尋廣告(Search Ads):打「有明確採購意圖」的人,例如:搜尋 LED supplier in Dubai
  • 再行銷廣告(Retargeting):針對看過你網站、但沒填表的人,透過橫幅圖或影片再出現
  • YouTube 廣告:做品牌曝光或展示產品特性,適合長期品牌建設,不建議冷啟動就投

如果你是 B2B 外貿廠商,搜尋廣告是最精準、轉化率最高的選擇。

🔍 關鍵字組合策略:選對語法,打到精準買家

關鍵字不是越廣越好,而是越「購買意圖強」越好。建議的組合結構是:「產品 + 國家」、「用途 + 業種」,例如:

  • “custom tin box packaging Germany”
  • “LED flood light for construction sites”
  • “snack food packaging exporter from China”

可以用 Google Keyword Planner 或 Ahrefs 查搜尋量、熱度與競爭度。

小預算起手式建議

  • 每日 $10 美金開始測試,設定地區、語言、裝置
  • 廣告目標選擇「提交表單 / 點擊聯繫 / 發送郵件」等轉化行為
  • 初期只跑 3–5 個關鍵字組合,觀察哪一組帶來詢問

落地頁轉化設計:廣告點進來的第一站,決定你有沒有成交機會

最常見的錯誤是:把 Google 廣告導到官網首頁。首頁太雜,訪客不知道要看哪裡、做什麼,最後就關掉了。

一個有效的廣告落地頁需要包含這幾個元素:

  • 明確的主標題:一句話說出你是誰 + 解決什麼問題
  • 簡明扼要的產品介紹:3 點說清楚你與別人的不同(速度 / MOQ / 認證 / 可定制)
  • 信任元素:客戶 Logo、認證 Logo、出貨照、案例照片
  • 明確的 CTA 按鈕:如「申請報價單」「預約產品演示」「索取樣品」

範例落地頁架構(可用於B2B廣告):

標題:Eco-Friendly Packaging for Health Food Brands in Europe
副標:MOQ from 1,000 units|7-day sampling|Certified for EU10/2011
CTA:[Request Quote in 24h]
圖文區塊:顯示客戶案例、物流圖、產品細節
信任感區塊:客戶推薦語、第三方認證 Logo
補充 CTA:[Download Catalog] or [Request Free Sample]

轉化追蹤與再行銷:不只看點擊,更要抓住每個看過你的人

廣告跑得再好,如果你不追蹤,也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而如果你沒設定再行銷,那些沒填表的潛在買家就真的流失了。

技術設定建議(不會也可以請建站同事幫忙):

  • GTM(Google Tag Manager)+ GA4(新版 Google Analytics) 安裝追蹤碼
  • 設定 Conversion Goals:表單送出、聯絡按鈕點擊、WhatsApp 開啟等都可作為轉化事件
  • 安裝 Facebook Pixel / Google Ads Remarketing Tag,追蹤訪客行為

廣告優化原則:以轉化為王,不是點擊越多越好

  • 點擊成本低,但沒人填表=浪費錢
  • 廣告預算應該分兩塊跑:一塊測流量,一塊做再行銷跟進
  • 廣告文案 + 落地頁 + CTA 要一致,避免跳出

展會開發:集中獲取高潛買家的黃金場域

相比線上開發,展會是一個集中密集遇到有預算、有項目、有需求買家的場域。但展會開發的關鍵,不在於「展位設多大」「名片收多少」,而是:你有沒有設計一套從預熱 → 現場互動 → 展後轉化的節奏?

以下就是我們幫助多家團隊實操過的「展會閉環開發策略」完整步驟:

展前準備與預熱:提前3步,現場不亂

大多數展會都會公布參展名單或過往觀眾類型,其實你完全可以在開展前就開始鋪排名單與互動。

展前 Email預熱 + LinkedIn 邀請模板

  • 整理一份「可能會來的買家名單」,可從展會官網或 LinkedIn 活動頁抓人
  • 發一封簡短 Email 預熱信(如:是否也會參加?我們在xx號展位)
  • LinkedIn 上用類似這樣的邀請語開場:

Hi [Name], I noticed your team might be attending [Show Name] next week. We’ll be showcasing our [Product] at booth #B58 — would love to connect and meet briefly onsite.

製作「展位介紹PPT+展示影片」發送買家

📌 展會前的內容準備,建議包含以下項目:

  • 簡約版 PowerPoint(3–5頁),重點放合作品牌、主力產品、定制流程
  • 1 分鐘內現場布展影片 or 展示產品 demo 影片
  • 專用 Landing Page(可用 Notion / Google Sites 建)供買家預約現場會談或索取樣品

這些預熱,不是為了讓他馬上下單,而是讓他現場知道你是誰,願意主動過來打招呼。

現場互動與收名片技巧:有溫度、有標記、有後續

名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早分類越有用

怎麼用三句話判斷買家潛力?

你可以練習用這三句話,在 30 秒內辨別對方值不值得深聊:

  1. 你們目前的市場主要在哪些國家?
  2. 目前的供應商是哪種類型(貿易商/工廠/品牌商)?
  3. 你們一年大概有幾次採購?最近是否有新案子?

根據這三題,你大致就能分出:只是路過、觀望、還是確實有項目在進行。

掃名片 + 標註等級 = 展後自動分類的基礎

  • 用手機拍名片 or 名片掃描 App(如 CamCard / HubSpot App)
  • 馬上在名片或備註中標記等級(A/B/C)
    • A:高潛在、有明確需求、有預算
    • B:感興趣但觀望,可放入內容養成池
    • C:媒體、供應商、其他聯絡人

最好現場就建好「分級名單表格」,回來整理更省力。

展後跟進與轉化節奏:72小時是黃金期,不要拖

很多展會後,名片收了一疊,回來就不知道怎麼跟進了。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套能重複使用的「展後轉化流程」。

72 小時內完成的兩件事

1.感謝信

  • 簡短致謝、提及現場互動內容、附上承諾寄送的資料或報價
  • 可以用範本+批次寄送工具(如 Snov.io、MailerLite)加快發送

2.樣品寄送流程

  • 建立清單:誰要寄、寄什麼、什麼時候寄
  • 在 Email 附上產品規格圖 + 包裝說明,建立專業形象

名單分層:建立後續跟進策略依據

根據現場標註等級與回覆狀況,你可以把展會名單進一步分為:

  • 高意向(A):立即做報價 / 安排視頻會議
  • 觀望中(B):持續用 Email + LinkedIn 養熟,用案例或 FAQ 型內容餵養
  • 合作商 / 媒體(C):做品牌曝光、尋找可能合作機會

建立「從展會到訂單」的跟進節奏表

你可以這樣規劃展後14天內的行動計劃:

日期 動作 目的
Day 1–3 發感謝信 / 梳理名片 重新建立聯繫點
Day 4–7 寄樣品 / 報價 提供具體價值與下一步動作
Day 7–10 LinkedIn 上互動或私訊回訪 願意互動者重點標記
Day 10–14 發案例 / FAQ 內容信 提升信任感,刺激回覆

代理/經銷開發:用合作模式快速切入陌生市場

對很多產品來說,要在陌生市場站穩腳步,最快的方式不是一個一個開發終端客戶,而是找到能幫你一起打市場的代理或經銷商。

但代理開發也不是丟份報價單就能搞定,而是一套包含:篩選對象 → 提出合作方案 → 提供支持 → 持續協作的長期戰略。

怎麼找到潛在代理商

不是所有進口商都適合做你的代理。你要找的是有通路、有動力、有配合意願的長期夥伴

名單來源建議:

  • LinkedIn 搜索 + Sales Navigator
    用「Distributor / Agent / Importer」+ 品類關鍵字(如 packaging / LED / footwear)+ 國家,篩選具代理潛力的公司
    建議直接加 CEO、Sales Director、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 B2B 平台與資料庫
    • Kompass:全球經銷商分類清楚,支援多語系
    • Panjiva / ImportGenius:可查看誰在進哪類產品、有無固定進口習慣
    • EUROPAGES:適合開發歐洲市場經銷商
    • Thomasnet / Alibaba:美國/亞洲區域找通路商也可參考
  • Snov.io 名單收集工具:Snov.io 內建的資料庫搜尋工具,可以透過關鍵字「Wholesaler」批量定位與你行業相關的代理商 Email 名單。

如何選擇代理潛力高的國家?

你可以從這幾個維度判斷:

  • 當地市場需求是否穩定成長(如歐洲LED節能政策、包裝環保法案)
  • 是否有本地認證要求,當地代理能幫你打通(如 CE, FDA, UL)
  • 是否有語言、付款、物流等進入門檻(代理可幫你本地化)

找到「品類成長 + 當地有障礙 + 你能補位」的地方,代理開發的空間最大。

社群媒體:打造可信曝光與專業存在感

不是每個潛在買家都在搜尋,也不是每次搜尋都會點廣告。但——他們會逛平台、看社群、讀別人的問答與經驗分享。

這就是你要出現的地方。讓買家在「比較、觀望、學習」的時候,悄悄感受到你的專業與可信度。

參與買家社群:不是去打廣告,而是打入圈層

海外有很多買家其實活躍在 Reddit、Quora、Facebook Group 等社群平台。但你不能直接衝進去貼廣告——那會被踢出來。

你要的是用觀察力、用回答建立存在感

哪些平台適合做社群滲透?

  • Reddit:工業、科技、設計類買家多,建議進入特定 Subreddit 如 r/packaging、r/lighting、r/exporting
  • Quora:適合用 Q&A 建立 SEO 存在感,可覆蓋長尾流量
  • Facebook Group:找特定品類、地區、垂直行業的買家群(如 Tea Brand Owners、Home Decor Distributors EU)

貢獻價值的內容方向:

  • 分享某類產品的選購誤區(ex: “3 Mistakes When Choosing LED Suppliers”)
  • 回答「怎麼挑選符合歐盟規範的包裝」這種專業問題
  • 提供某個品類的市場趨勢觀察(例如:節慶禮盒的包裝演化)

原則是:「我不是賣產品的,是在幫你少踩雷。」

社群內容行銷與再觸達:寫一次,變多次資產

你在 Reddit 或 Quora 寫過的內容,如果寫得好,其實可以變成「信任感資產」。

但你得先把內容結構寫對,才方便再利用。

建議內容模塊:

  • 常見FAQ:「為什麼進口商需要注意印刷油墨?」、「FDA/CE雙認證有什麼風險與誤區?」
  • 客戶案例故事:「我們幫一位英國堅果品牌3週內重新包裝上架的過程」
  • 選品誤區類文章:「3個常被低價供應商坑的隱藏成本」

這些內容可以怎麼再利用?

  • 發在官網部落格
  • 整理成 PDF Lead Magnet(引導索取名單)
  • 放在 LinkedIn 個人動態或文章區
  • 嵌入冷開發郵件當作補充內容連結
  • 用作 Google Ads 落地頁補強信任感

搭配「轉化節點」:

  • 提供免費報價試算
  • 提供樣品申請入口
  • 加入電郵名單、訂閱新案例通知

每一次曝光,不只吸引一個買家,而是幫你種下10個長尾詢盤的種子。

總結

國外業務開發不是「找到名單 → 發信 → 等回覆」這麼簡單,而是多渠道組合、內容佈局、節奏設計、信任累積的整體系統。

你可以從 Email、LinkedIn、或是SEO建站先開始,再慢慢補齊其他通路,打造真正屬於你公司的「流量+轉化引擎」。

如果你在考慮以低成本開發海外新客戶,建議你從Snov.io收集客戶名單開始,這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

邮箱地址查找工具。邮箱地址验证工具。邮件自动化营销。

Snov.io 就是你的全能营销工具箱。

Gary

Gary Pu是一个创意型的营销策略专家。他输出营销底层方法论,支持内容输出,包括短视频和博客文章。在非工作时间,他喜欢学习数据、逻辑方面的知识,以防止创意飞出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