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客户开发

LinkedIn開發客戶完全指南:從陌生開發到建立高價值關係的實戰流程

每天都在 LinkedIn 上發開發信、加人,但卻沒有成交?

事實上,真正能在 LinkedIn上拿到詢盤的業務,不是發得多,而是懂得如何建立關係。

這篇文章結合我自己過去 5 年在 B2B 銷售中使用LinkedIn開發客戶的經驗,帶你掌握完整節奏:找對人 → 加好友 → 聊出信任 → 自然成交。

為什麼LinkedIn是開發客戶的黃金渠道

你可能會覺得,開發客戶這件事,不就是找名單、發信、等回覆嗎?但現實是:這一套在過去還行,現在效果卻越來越差。

冷郵件的回覆率正在下滑,展會人流變少,還貴。更糟的是,你常常被擋在“採購防火牆”之外,真正的決策人連看都沒看到你的介紹。你花了時間寫信、寄樣品,卻連對方名字都沒記住你。

而 LinkedIn,剛好反過來。

這是一個你能直接「越級打怪」的平台。你可以跳過助理、採購、轉介紹,直接發訊息給決策者本人。他們會看到你的個人檔案,看到你跟誰有共同連結,看你發了什麼內容。這些都在默默建立「信任」。

實戰經驗分享

以我在美國市場的開發經驗為例,用 LinkedIn發私訊的平均回覆率,大約是 18%。這是我Email平均回覆率的四倍。

說實話,有時候不是你文案不好、話術不對,而是你壓根選錯了戰場。平台對了,內容才有機會被看見。

根據《LinkedIn State of Sales 2025》報告,有 82% 的B2B決策者 表示,他們更願意回應那些「有共同連結」或「有專業內容曝光」的業務。不是因為對方說得多好,而是因為:你已經被認為「是圈內人了」。

用 LinkedIn 開發海外高價值客戶(高客單策略)

如果你想接觸的是能做決定、能刷卡、也真的有需求的客戶,那 LinkedIn 就是你最該投資時間的地方。

但重點不是你「找了幾個人」,而是你找的這群人——有沒有資格下單?

你要能快速判斷:這個人有決策權嗎?他的公司有預算嗎?他最近有在關注跟你產品有關的議題嗎?這三件事,搞不清楚,就很容易浪費時間。

理想客戶畫像建構的四大關鍵:

你可以從以下這四個維度,搭建自己的「理想客戶畫像」(ICP):

  • 產業:你是賣照明設備,就先聚焦在建築、室內設計、零售連鎖業
  • 地區:歐美市場通常預算較高,亞洲市場重視速度與價格
  • 職稱:採購經理、營運總監、產品經理,比業務助理更有話語權
  • 公司規模:50人以下的公司,決策快但預算有限;200人以上則多為多層決策

當你這四個條件交叉篩選,就能大幅減少「聊半天,沒預算」的情況。

Snov.io的AI Studio用AI快速检索你网站,根据你网站上提供的产品,可以快速生成你的ICP(理想客戶畫像)。

Snov.io AI Studio 理想客戶畫像

如何辨識「潛在高價值客戶」的行為

除了看職稱與公司,更重要的是「他在 LinkedIn 上怎麼行動」。

這些行為是一種信號,一種信任開口:

  • 他常常自己發文,代表他有分享習慣,願意對話
  • 他會留言討論某些產業趨勢,代表他正在找解法
  • 他被其他人標註在新聞或專案中,代表他有產業影響力

根據我的觀察,高價值的B2B客戶,不會是完全沒有社交足跡的那種人。他們會有內容、有互動、有曝光。這正是你可以避開「冷開發」的一種方法。

你甚至可以用工具像Snov.ioLinkedin追蹤模組、或PhantomBuster抓取這些「正在互動」的潛在客戶,讓你接觸的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已經在線上對話中的人」。

這才是高客單策略的起點:不發問卷、不測反應,而是直接對話。

LinkedIn怎麼加聯絡人(不被拒、不被封)

你可能也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潛在客戶,鼓起勇氣按了「連接」——結果對方沒回,甚至 LinkedIn 跳出提示:「你發送的邀請太多,暫時不能再邀請新聯絡人」。

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大多數業務人在 LinkedIn 上犯的通病。

要提高接受率、避免帳號被限流,第一步其實不是「怎麼寫邀請訊息」,而是——你的個人頁面有沒有像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1. 邀請前的準備工作:個人頁三大優化點

你可以把 LinkedIn當成是「數位名片 + 展會攤位」的結合。買家會先掃一眼,才決定要不要搭理你。

以下是三個最容易優化、但最多人忽略的區塊:

  • 專業頭像:乾淨背景、穿著得體、帶微笑,讓人一眼就知道你是來談正事的
  • 標題 Title:不是「Sales at XX」,而是「幫助食品品牌打造可持續包裝|OEM 專案協調者」這類「能解決問題」的描述
  • Summary 自我介紹:不要寫流水帳,寫給買家看的三段式結構最有效(我幫誰、怎麼幫、有何成果)

當你的頁面像一個專業人,不是像來推銷的,就會自然降低被拒風險。

2. 三種高回覆率的開場白模板(依客戶性格分類)

你的邀請訊息,不能一招打天下。根據客戶的 LinkedIn 使用習慣和個性,建議你這樣分類:

  • 內容型買家(經常發文、留言)
    👉「Hi [名字],我最近讀了你分享的[主題],很有收穫。我自己也在協助一些[相關產業]品牌,想加你為連結學習更多觀點。」
  • 社交型買家(共同連結多、有共同社群)
    👉「Hi [名字],我們在[社群名稱]/與[共同連結人]有些交集,很樂意認識你,也許有交流機會。」
  • 沉默型買家(沒什麼動態,看不出個性)
    👉「Hi [名字],我是協助[產業]品牌開發可持續包裝的外貿商,看到你在這領域工作,想加你為連結,有機會交流。」

實戰經驗分享

我自己做過一個小 A/B 測試,對象是包裝產業的買家:

  • A 組的邀請語是:「Hi, we both work in packaging industry…」
  • B 組是:「Hey, I loved your recent post about sustainable packaging…」

結果?B 組的回覆率高出 240%。因為 B 組用了「個人化」+「情境化」的訊息,看起來像真的想交流,而不是要推銷。

充分发挥领英自动化功能

通过多渠道推广营销将你的机会翻倍并扩大潜在客户生成规模

3. 每日邀請上限與防限流技巧

LinkedIn 有內建的「反濫用機制」,每天約只能發送 20–30 封邀請(有時會變動),如果太頻繁,或訊息內容像機器人,就會被限流。

幾個實用技巧:

  • 控制頻率:每日 15–20 封最穩定
  • 不要在邀請訊息中附上任何 外部連結(比如官網、產品頁),這是 LinkedIn 封鎖的第一信號
  • 邀請語句中避免出現過多商業關鍵字(什麼「免費報價」「快速交期」之類)

信任建立小技巧

記住:邀請時的目標不是成交,而是「先進門」。你可以在加為連結後,再慢慢開啟對話。真正厲害的開發,是一場「減法遊戲」,每一步都留給買家喘息的空間。

開發國外客人從加好友到對話的實戰流程

加好友只是第一步,真正能決定你能不能成交的,是 後面怎麼開口說第一句話

很多人加完就尷尬放著,或者一上來就講產品、報價、MOQ,結果就是——被已讀、被封鎖、被冷掉。

其實,從加好友到展開對話,應該是一套有邏輯、有節奏的流程。像跳探戈一樣,你進一步,對方才願意跟上。

第一步:從對方貼文找到「暖互動」的入口

不要亂聊。先觀察潛在客戶最近的貼文、留言或互動紀錄。這些都是對方正在關注的話題,是你切入的自然點。

舉例來說:

  • 他分享了一則關於供應鏈延遲的趨勢報導 → 你可以回應:「我們最近也有客戶在反映類似狀況,想請問你們目前怎麼應對這種波動?」
  • 他留言支持某個環保包裝政策 → 你可以說:「看到你在那篇文章底下的留言很有共鳴,我們最近也在研究食品包材的降碳做法。」

這種方式,比直接推產品,更容易讓對方願意回話。

第二步:私信三步法——從開場白到問題探詢

一段有效的私訊對話,不需要長篇大論,也不需要「上來就提案」。
你可以用這三步來設計你的節奏:

  1. 開場白(個人化 + 關聯性)
    “Hi Lisa, I saw your post about lead time issues in EU markets—super relevant to what we’re seeing too.”
  2. 輕對話(延伸話題 + 非商業)
    “A lot of brands we talk to are juggling between local sourcing vs. importing from Asia. Curious what you’ve observed lately?”
  3. 問題探詢(帶有價值的探索性提問)
    “We’ve seen many EU brands struggling with lead times lately. Curious how your team handles this?”

第三步:如何自然過渡到商業話題(而不是推銷)

很多人對「切入商業」這一步很焦慮,擔心一開口就破壞氛圍。
其實關鍵是:你不是要轉話題,而是延伸話題。

比如:

  • 「其實我們最近幫幾個歐洲品牌也處理過類似交期問題,找到一個蠻有效的備案方案,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分享一版給你參考?」
  • 「我們剛剛完成一個類似的客戶專案,裡面有些流程細節也許對你們有幫助,我可以整理一下發你看看。」

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其實比硬推產品更容易讓對方「點頭」。

LinkedIn 建立關係的三大策略(信任導向)

在 LinkedIn 上找客戶,很多人以為只要「加好友 + 發私信」就夠了。但如果你沒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這些私信大部分都會石沉大海。

所以,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讓客戶「先認識你」再「主動來找你」。而要做到這點,你需要有一套「信任導向」的策略,不是推,而是吸。

這裡有三個你可以立刻實踐的方法:

1. 用內容打造「專業印象」

別再只轉貼公司網站或產品圖片了。那些沒人會停下來看。

真正能建立專業形象的內容,長這樣:

  • 客戶常問的問題(FAQ 類)
  • 實際操作經驗(怎麼處理交期問題、怎麼解釋某個材質差異)
  • 行業觀察與趨勢(像是「越來越多 EU 品牌要求可降解包裝」這類洞察)

語氣要自然、有觀點、但不強推。這樣你就會慢慢在潛在買家的心中,建立「你是這領域懂的人」的印象。

2. 建立「互動節奏」:從 Like → Comment → Message

別急著一上來就發私訊。

你可以先這樣操作,讓對方對你有印象、對話不突兀:

  • 先對對方的貼文按讚(Like)
  • 再有感而發地留言(Comment)— 不要只寫「Great post」,要寫跟內容有關的觀點
  • 然後私訊時可以說:「我前幾天看到你那篇關於xxx的貼文,蠻有收穫,也想跟你聊聊某個延伸問題…」

這樣的三步互動節奏,不但不突兀,還會讓對方覺得你真的有在關注他、理解他。

3. 用貼文引導私訊:曝光 → 互動 → 需求探討

很多人做內容是為了「品牌曝光」,但真正厲害的,是用貼文做引導,創造對話機會

你可以試著每週固定發一篇:

  • 「客戶常見問題」類內容(例如:MOQ 怎麼定、印刷顏色為什麼會有色差)
  • 「誤解與建議」類內容(例如:「可回收 ≠ 可降解,很多品牌搞錯了」)
  • 「流程經驗」類內容(例如:「幫英國客戶在 10 天內交付 3 款茶葉鐵盒」)

這些內容不直接推產品,但看的人會產生一個慾望:「你好像可以解決我的問題。」

實戰經驗分享

我每週會發一篇跟客戶常見問題有關的貼文,像是「如何選擇適合食品的印刷塗層?」。有次一位德國品牌經理就在留言問:「Can you share your catalog?」這樣的互動,不只讓對話自然開始,轉化率也遠比你主動出擊更高。

陌生開發也能自動化:用工具建立可複製流程

每天用 Excel 手動找客戶、發信、追蹤誰有開信、誰沒回,是不是很累?重點是,花了時間也不一定有效。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透過簡單的工具串起來,自動化成一條「開發流程線」。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讓你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對話上

建立一套可複製的陌生開發流程,你只需要這些工具:

  • Snov.io找名單驗證Email、設定自動跟進信、追蹤開信點擊
  • PhantomBuster:擷取LinkedIn粉絲、貼文留言者、互動過的潛在客戶名單
  • CRM 工具(Notion CRM 或 HubSpot):記錄每一位潛在客戶的溝通狀態、跟進節奏

根據 Snov.io 的內部數據分析,一套簡單的 3 步驟自動跟進流程,可以減少約 60% 的人工跟進時間,並維持 20% 以上的平均回覆率

這代表什麼?代表你每天花的時間可以更有效率,還能養出一套真正能放大的開發流程。

信任與法規提醒

當然,所有這些名單操作與 Email 跟進,都要在隱私政策允許範圍內進行,尤其是針對歐洲市場(GDPR 區域),記得:

  • 儲存聯絡人資料前,確認來源合理(公開社群、官方網站)
  • 不要發過多 Email,尊重收件人選擇
  • 可在信尾加註「如不希望再收到可回信告知」等合規語句

結論:LinkedIn開發客戶不是工具多,而是流程穩

LinkedIn開發國外業務的關鍵,從來不是你用了多少工具、跑了幾個流程,而是這些環節——有沒有串起來

你可以用 Snov.io、PhantomBuster、Notion CRM,但如果沒有一條清楚的節奏線:
從「內容曝光」→「人脈互動」→「私訊對話」→「需求轉化」→「系統追蹤」這樣的完整閉環,工具再多也只是亂槍打鳥。

當這條流程變得清晰、可信、而且可複製給團隊使用,你就真正把 LinkedIn 變成了一台會自動產生信任的開發機器。

邮箱地址查找工具。邮箱地址验证工具。邮件自动化营销。

Snov.io 就是你的全能营销工具箱。

Gary

Gary Pu是一个创意型的营销策略专家。他输出营销底层方法论,支持内容输出,包括短视频和博客文章。在非工作时间,他喜欢学习数据、逻辑方面的知识,以防止创意飞出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