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 LinkedIn 上發開發信、加人,但卻沒有成交?
事實上,真正能在 LinkedIn上拿到詢盤的業務,不是發得多,而是懂得如何建立關係。
這篇文章結合我自己過去 5 年在 B2B 銷售中使用LinkedIn開發客戶的經驗,帶你掌握完整節奏:找對人 → 加好友 → 聊出信任 → 自然成交。
大纲:
你可能會覺得,開發客戶這件事,不就是找名單、發信、等回覆嗎?但現實是:這一套在過去還行,現在效果卻越來越差。
冷郵件的回覆率正在下滑,展會人流變少,還貴。更糟的是,你常常被擋在“採購防火牆”之外,真正的決策人連看都沒看到你的介紹。你花了時間寫信、寄樣品,卻連對方名字都沒記住你。
而 LinkedIn,剛好反過來。
這是一個你能直接「越級打怪」的平台。你可以跳過助理、採購、轉介紹,直接發訊息給決策者本人。他們會看到你的個人檔案,看到你跟誰有共同連結,看你發了什麼內容。這些都在默默建立「信任」。
以我在美國市場的開發經驗為例,用 LinkedIn發私訊的平均回覆率,大約是 18%。這是我Email平均回覆率的四倍。
說實話,有時候不是你文案不好、話術不對,而是你壓根選錯了戰場。平台對了,內容才有機會被看見。
根據《LinkedIn State of Sales 2025》報告,有 82% 的B2B決策者 表示,他們更願意回應那些「有共同連結」或「有專業內容曝光」的業務。不是因為對方說得多好,而是因為:你已經被認為「是圈內人了」。
如果你想接觸的是能做決定、能刷卡、也真的有需求的客戶,那 LinkedIn 就是你最該投資時間的地方。
但重點不是你「找了幾個人」,而是你找的這群人——有沒有資格下單?
你要能快速判斷:這個人有決策權嗎?他的公司有預算嗎?他最近有在關注跟你產品有關的議題嗎?這三件事,搞不清楚,就很容易浪費時間。
你可以從以下這四個維度,搭建自己的「理想客戶畫像」(ICP):
當你這四個條件交叉篩選,就能大幅減少「聊半天,沒預算」的情況。
Snov.io的AI Studio用AI快速检索你网站,根据你网站上提供的产品,可以快速生成你的ICP(理想客戶畫像)。
Snov.io AI Studio 理想客戶畫像
除了看職稱與公司,更重要的是「他在 LinkedIn 上怎麼行動」。
這些行為是一種信號,一種信任開口:
根據我的觀察,高價值的B2B客戶,不會是完全沒有社交足跡的那種人。他們會有內容、有互動、有曝光。這正是你可以避開「冷開發」的一種方法。
你甚至可以用工具像Snov.io的Linkedin追蹤模組、或PhantomBuster抓取這些「正在互動」的潛在客戶,讓你接觸的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已經在線上對話中的人」。
這才是高客單策略的起點:不發問卷、不測反應,而是直接對話。
你可能也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潛在客戶,鼓起勇氣按了「連接」——結果對方沒回,甚至 LinkedIn 跳出提示:「你發送的邀請太多,暫時不能再邀請新聯絡人」。
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是大多數業務人在 LinkedIn 上犯的通病。
要提高接受率、避免帳號被限流,第一步其實不是「怎麼寫邀請訊息」,而是——你的個人頁面有沒有像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你可以把 LinkedIn當成是「數位名片 + 展會攤位」的結合。買家會先掃一眼,才決定要不要搭理你。
以下是三個最容易優化、但最多人忽略的區塊:
當你的頁面像一個專業人,不是像來推銷的,就會自然降低被拒風險。
你的邀請訊息,不能一招打天下。根據客戶的 LinkedIn 使用習慣和個性,建議你這樣分類:
實戰經驗分享
我自己做過一個小 A/B 測試,對象是包裝產業的買家:
結果?B 組的回覆率高出 240%。因為 B 組用了「個人化」+「情境化」的訊息,看起來像真的想交流,而不是要推銷。
LinkedIn 有內建的「反濫用機制」,每天約只能發送 20–30 封邀請(有時會變動),如果太頻繁,或訊息內容像機器人,就會被限流。
幾個實用技巧:
信任建立小技巧
記住:邀請時的目標不是成交,而是「先進門」。你可以在加為連結後,再慢慢開啟對話。真正厲害的開發,是一場「減法遊戲」,每一步都留給買家喘息的空間。
加好友只是第一步,真正能決定你能不能成交的,是 後面怎麼開口說第一句話。
很多人加完就尷尬放著,或者一上來就講產品、報價、MOQ,結果就是——被已讀、被封鎖、被冷掉。
其實,從加好友到展開對話,應該是一套有邏輯、有節奏的流程。像跳探戈一樣,你進一步,對方才願意跟上。
不要亂聊。先觀察潛在客戶最近的貼文、留言或互動紀錄。這些都是對方正在關注的話題,是你切入的自然點。
舉例來說:
這種方式,比直接推產品,更容易讓對方願意回話。
一段有效的私訊對話,不需要長篇大論,也不需要「上來就提案」。
你可以用這三步來設計你的節奏:
很多人對「切入商業」這一步很焦慮,擔心一開口就破壞氛圍。
其實關鍵是:你不是要轉話題,而是延伸話題。
比如:
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其實比硬推產品更容易讓對方「點頭」。
在 LinkedIn 上找客戶,很多人以為只要「加好友 + 發私信」就夠了。但如果你沒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這些私信大部分都會石沉大海。
所以,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讓客戶「先認識你」再「主動來找你」。而要做到這點,你需要有一套「信任導向」的策略,不是推,而是吸。
這裡有三個你可以立刻實踐的方法:
別再只轉貼公司網站或產品圖片了。那些沒人會停下來看。
真正能建立專業形象的內容,長這樣:
語氣要自然、有觀點、但不強推。這樣你就會慢慢在潛在買家的心中,建立「你是這領域懂的人」的印象。
別急著一上來就發私訊。
你可以先這樣操作,讓對方對你有印象、對話不突兀:
這樣的三步互動節奏,不但不突兀,還會讓對方覺得你真的有在關注他、理解他。
很多人做內容是為了「品牌曝光」,但真正厲害的,是用貼文做引導,創造對話機會。
你可以試著每週固定發一篇:
這些內容不直接推產品,但看的人會產生一個慾望:「你好像可以解決我的問題。」
實戰經驗分享
我每週會發一篇跟客戶常見問題有關的貼文,像是「如何選擇適合食品的印刷塗層?」。有次一位德國品牌經理就在留言問:「Can you share your catalog?」這樣的互動,不只讓對話自然開始,轉化率也遠比你主動出擊更高。
每天用 Excel 手動找客戶、發信、追蹤誰有開信、誰沒回,是不是很累?重點是,花了時間也不一定有效。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透過簡單的工具串起來,自動化成一條「開發流程線」。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讓你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對話上。
根據 Snov.io 的內部數據分析,一套簡單的 3 步驟自動跟進流程,可以減少約 60% 的人工跟進時間,並維持 20% 以上的平均回覆率。
這代表什麼?代表你每天花的時間可以更有效率,還能養出一套真正能放大的開發流程。
當然,所有這些名單操作與 Email 跟進,都要在隱私政策允許範圍內進行,尤其是針對歐洲市場(GDPR 區域),記得:
LinkedIn開發國外業務的關鍵,從來不是你用了多少工具、跑了幾個流程,而是這些環節——有沒有串起來。
你可以用 Snov.io、PhantomBuster、Notion CRM,但如果沒有一條清楚的節奏線:
從「內容曝光」→「人脈互動」→「私訊對話」→「需求轉化」→「系統追蹤」這樣的完整閉環,工具再多也只是亂槍打鳥。
當這條流程變得清晰、可信、而且可複製給團隊使用,你就真正把 LinkedIn 變成了一台會自動產生信任的開發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