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EO圈子裡,「搜尋量高=好關鍵字」幾乎變成了共識。很多行銷團隊在做內容策略時,第一步就是打開工具看數字、排排行榜。但你知道嗎?Google關鍵字搜尋量,其實是最容易誤導的指標之一。
這篇文章不是要教你怎麼查數字,而是想和你聊聊:當你過度依賴搜尋量,你可能錯過了什麼? 尤其在2026年這個競爭越來越精準的時代,懂得“解讀搜尋量背後的意圖”,才是贏家思維。
大纲:
很多人一開始做內容行銷、做SEO,第一步就是查「關鍵字搜尋量」。
看起來很合理對吧?搜尋量高=大家在找=有需求=可以賣?
但這裡有個陷阱:你看到的搜尋量,其實只是估算值,不是Google官方每天統計的「真人查詢次數」。
而且更重要的是:Google關鍵字搜尋量高,不等於搜尋背後有「商業意圖」或「購買動機」。
想像一下,「咖啡因是什麼」這個詞可能每月有10萬次搜尋,但這些人在查的是科普,不見得有人會想買咖啡豆。
所以——如果你把「搜尋量」當成是業務導航儀,你很可能會選錯方向、浪費內容資源。
這些工具到底怎麼得出搜尋量的?我們來拆解一下:
說白了,這些數字都不是實時的,更不是百分之百精準的。
你可以當參考,但別太當真。尤其在做產品頁或業務頁面的SEO時,光靠搜尋量,沒辦法判斷對方是不是來找解決方案的潛在買家。
那到底怎麼看「搜尋意圖」?
這時候,Google Trends跟Search Console就派上用場了:
有時候你以為大家會搜尋「環保包裝盒」,結果Search Console告訴你,大多數點進你網站的人,打的是「可分解餅乾鐵盒」。
這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料:真實行為 + 真實點擊。
當你把 Trends 的大方向,加上 Search Console 的實際詞句結合在一起時,你才會真正知道: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內容行銷要做熱門關鍵字,流量才會高。」
但真相是——熱門 ≠ 合適。
很多看起來搜尋量很高的關鍵字,實際上吸引來的不是你的潛在客戶,而是一群「好奇寶寶」。
這些人點進來,看兩秒就離開,根本不會買單、不會詢問,甚至連你的品牌是做什麼的都不在乎。
像這些關鍵字你應該不陌生:
這些詞有個共同特性:查的人多,但不是來買東西的。
他們想學東西、了解趨勢、找靈感,但不是來找供應商、也不是想談合作。這就是我們說的「資訊型查詢」,在行銷漏斗裡還在最上層。
當然,這些詞也不是完全沒用,只是如果你主打的是B2B銷售、代工服務或專業顧問,這些熱門詞只會帶來數字好看,但生意沒動靜。
現在來看看另一種詞彙類型:
這些詞雖然冷門、搜尋量不高,但背後的人通常都「很有事」——要下單、要找供應商、要報價,甚至已經在做決策比較了。
你只要內容寫得準,抓住這些詞,就算每天只來 20 個人,可能就有 2–3 個會留言、填表或主動聯繫你。
這就是「低流量、高轉換」的關鍵字選擇策略。
我之前協助過一間教育品牌,他們的部落格很認真寫,每週發文,主打熱門搜尋詞,像:
結果三個月後,網站每月流量破萬,看起來超漂亮。但你猜怎樣?
轉單率只有 0.2%。意思是 1,000 個人點進來,只有 2 個人會有「可能的」商業動作。
為什麼?因為這些詞根本不是他們目標客戶在查的。來看文章的,大多是學生、行銷新手、甚至只是亂逛的網友。
很多人做內容SEO,一看到某個關鍵字終於上了首頁,就超級開心,甚至跑去截圖發朋友圈:「我們排在第一頁了!」
但……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個更關鍵的問題:
👉「有排名,有點擊嗎?」
👉「有點擊,有轉換嗎?」
如果沒有,那這個排名其實只是虛幻的自我感動。就像站在舞台上自言自語,台下觀眾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麼。
你可以上Search Console去看一看那些「明明有排名,但點擊率(CTR)低得可憐」的詞。
例如某個詞你排在第5名,結果 CTR 只有 0.4%。
這意味著每100個看到你的人,只有不到1個人點進來。
為什麼?
就像對方在查「B2B SEO顧問收費」,你卻寫成一篇「SEO的十大好處」,那誰會點?排名是Google給的曝光機會,但點擊是人給的信任表決。
所謂「虛胖詞」,就是那些看起來體面,其實沒用的關鍵字:
Search Console可以幫你找出這些詞。你只要篩選:
這些詞就是你內容策略的盲區。建議你建立一張「虛胖詞優化清單」別讓這些詞繼續掛在那邊裝門面了。直接建立一張表,記下每個詞:
關鍵字 | 平均排名 | CTR | 對應頁面 | 推測問題 | 優化方向 |
B2B SEO | 6 | 0.6% | /b2b-seo-guide | 標題太廣泛、不符意圖 | 轉為「B2B SEO顧問收費範例」 |
然後一個一個重做:
Google SEO不是在做面子工程,是在做成交基礎。不要被那些「我們排到首頁了!」的假成就綁架,冷靜下來看數據,你會發現很多內容需要重做,不然只是在浪費Google給你的曝光。
現在很多人在學SEO、做內容,第一步就是去查關鍵字。但問題是——你真的知道怎麼選對關鍵字嗎?
光會用工具、拉出一堆數據不等於會做關鍵字策略。這就像會開車不代表會看地圖,更不代表你知道去哪裡。
大多數的「Google關鍵字教學」,教你怎麼操作 Keyword Planner,怎麼看搜尋量、競爭度、CPC。但這只是最表層的技術。
真正的核心是判斷力:你懂不懂背後的搜尋意圖?你選的詞能不能真的吸引潛在買家?
你要能快速判斷一個詞屬於哪種搜尋意圖:
不同意圖=不同內容策略. 你不能用「科普文」去應對「找供應商」的查詢,那只會錯失轉單機會。
很多新手只會抓大詞,比如「包裝盒」、「鐵盒」、「客製包裝」,但這些詞太泛了,競爭高、意圖不明。
你要學會重組搜尋字串,例如:
這些詞雖然搜尋量不大,但每一個都是接近下單的“溫熱詞”。
重組字串,就是在找真正有「錢」的語句。
現在的Google早就不是比誰單篇寫得好,而是比誰整體「主題權威」更強。這就需要你做出一個內容群集(content cluster):
這樣做不只幫你撐起關鍵字覆蓋範圍,也讓Google讀得出你是該領域的內容中心。
常見選詞誤區 | 更好的替代策略 |
只看搜尋量排行榜 | 看搜尋意圖 + Search Console實據 |
熱門話題內容搶第一頁 | 長尾高意圖詞,累積轉單潛力 |
簡單詞選擇(例:SEO工具) | 複合詞(例:SEO工具推薦B2B) |
忽略轉換數據 | 結合CTR做詞優化 |
無內容群集結構 | 建立意圖導向的內容樞紐頁面 |
這張表不是要你放棄熱門關鍵字,而是幫你建立更精準的選詞判斷力。尤其在B2B、工廠型網站、顧問服務等轉單鏈條長的領域,選對詞遠比衝高流量更關鍵。
很多人一看關鍵字搜尋量顯示「0」,就直接跳過,覺得「這個詞沒人查,寫了沒人看」。
但其實,很多0搜尋量的詞,背後都藏著真實需求,只是工具抓不到。
你要知道,工具永遠落後於人類語言的變化。尤其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搜尋量顯示為0,完全不代表沒人查,也不代表不能帶來轉換:
新創品牌名稱
例如:「Flowpack 自動封口機」、「Luma 淨水設備」這類詞,在品牌剛推出時幾乎一定顯示為0。但如果你是該品牌的供應商或經銷商,這些詞就是你拿下利基市場的第一步。
在地化用語 / 地區詞彙
像是「高雄手工包裝盒工廠」這種詞,太細緻了,工具很可能抓不到,但對本地想找代工廠的客戶來說,這就是他們真實會打進搜尋框的字。
複合詞 / 客製化需求詞
「鋁擠型黑色陽極表面處理」、「客製鐵盒 logo 浮雕」這類詞很常見於B2B產業,搜尋人數不多,但點的人通常都已經在決策階段。這種詞,寧可只有10人查,也比1,000人查「包裝盒是什麼」來得實用。
產業內部詞彙 / 專業語境
尤其是B2B領域,很多用語屬於產業內部說法,不會在搜尋量榜單上出現,但卻是精準買家會使用的詞彙。
比起單看搜尋量,更重要的兩個觀察角度是:
有時候,搜尋量0的詞,反而代表競爭低、意圖高、進場時機剛剛好。
Google關鍵字搜尋量,不是壞工具。但它不是答案。
作為行銷人,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有多少人在查這個詞」,而是——查這個詞的人,會不會成為我們的客戶?數字再高,沒轉換也是空歡喜。搜尋量為0,只要對的人會查,就值得寫。
2026年,是時候從「數字優先」走向「意圖優先」的內容策略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