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开始做外贸的那几年,其实对“贸易术语 CPT”没什么概念。那时候接触最多的是 FOB 和 CIF,用得顺手了,就很少去深入了解其他术语。直到有一次和一个欧洲客户沟通,他在合同里 insist 要用 CPT 条款,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赶紧去查资料、问货代、甚至还请教了一个做欧洲线多年的朋友,才把这个术语真正搞明白。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想用我自己的视角,跟大家聊聊 CPT 是什么,和它相关的一些实操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也避免你在日后谈单时手忙脚乱。
大纲
CPT,全称是“Carriage Paid To”,中文翻译为“运费付至……”。它是《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中非常实用的一种术语,经常在欧洲、东南亚贸易中出现。
CPT 的核心逻辑是:我们卖家负责把货物交到指定的目的地(一般是目的港、目的地城市),而且运输费用是我们承担。但注意了,虽然运输费我们出,货物的风险却是在发货地、交给承运人那一刻就转移给买家了!
这一点和 CIF 很像,但它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尤其是多式联运),并不像 CIF 那样局限于海运。
👉 举个实际例子:
我们出过了一票出口泰国的货,是家具配件,客户坚持使用 CPT 条款,要求我们负责把货运到曼谷的物流仓库。我们找了当地靠谱的货代,安排拖车、出口报关、国际段运输,直到客户的指定仓库。虽然运输费用我们全出,但货物一旦上了船(也就是交给了承运人),哪怕中途损坏,我们的责任也就结束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外贸人一定要看清楚 CPT 的风险转移点,它和运费支付的节点不一致。
如果你问我,CPT 适合哪些贸易场景,我会说它特别适合这几种情况:
买家希望你负责全部运输流程;
使用多式联运(比如“海运 + 陆运”)的贸易路线;
客户不熟悉中国市场,想省去找货代、处理运输的麻烦;
小件、高附加值的货物(比如电子产品、零部件等);
在欧洲客户中,CPT 的使用频率其实挺高的。很多采购会要求 CPT Paris、CPT Hamburg、CPT Warsaw,他们希望看到我们有能力安排门到门运输。
不过,也要提醒一句:别以为用 CPT 客户就会更放心,恰恰相反,如果你中途安排不当、货代不靠谱,客户第一时间会质疑你的专业度。我们自己踩过坑,所以现在每次用 CPT,都会事先和客户确认:
谁负责清关?
谁付目的地的费用(DDP vs DAP)?
需不需要加保险?
这一切都不能等对方“默认”,而应该主动写清楚。
当我们谈单的时候,客户时常会抛出一堆术语:FOB、CIF、DAP、CPT……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核心差异,报错价是小事,丢单才是真的冤枉。
所以我自己在用 CPT 的过程中,花了不少时间梳理它和其他术语的关键区别。
FOB(Free On Board):风险转移和费用划分都发生在“装船港”。也就是说货物装船那一刻,责任和费用就交给买家。
CPT(Carriage Paid To):虽然我们卖家要负责把货送到目的地,但风险在货物交给承运人那一刻就转移了。
👉 简单说:FOB 卖家负责少,CPT 卖家负责多,但风险都在发货地转移,只是 CPT 还要出钱运到目的地。
CIF(Cost Insurance Freight) 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
CPT 可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空运、陆运、多式联运;
此外,CIF 要求卖家必须为买家买保险,而 CPT 不要求。
👉 有一次我把小家电出到德国,原本打算走 CIF,但客户说他们自己有保险渠道,只让我安排到仓库门口,结果改成 CPT 后不仅更省钱,流程也更顺。
DAP(Delivered At Place) 是卖家负责运费+清关前的所有成本;
CPT 是卖家只负责运费(但清关、目的地费用可能还是买家出);
👉 DAP 是对卖家的“全包”要求,而 CPT 是一种“我帮你找车+付车钱”的安排。
条款 | 运费承担方 | 清关/税费 | 风险转移点 | 是否含保险 | 适用运输 |
---|---|---|---|---|---|
EXW | 买方 | 买方 | 卖家工厂门口 | 否 | 任意 |
FOB | 卖方至装船港口 | 买方 | 装船时 | 否 | 海运 |
CIF | 卖方 | 买方 | 装船时 | 是 | 海运 |
CPT | 卖方 | 买方 | 承运人接货时 | 否 | 任意(海/空/陆) |
DDP | 卖方 | 卖方 | 指定目的地 | 可选 | 任意 |
很多外贸新手误以为 CPT 只比 FOB 多一点运费,其实真操作起来才知道,坑可不少。
以下是我常见的几个 CPT 成本构成:
费用项 | 是否由卖家承担 |
---|---|
国内拖车费 | ✅ |
出口报关费 | ✅ |
国际运输费用(海运/空运) | ✅ |
清关费用(目的港) | ❌(买家) |
进口关税 & 增值税 | ❌(买家) |
到门配送(如 DDP) | ❌(除非另约) |
从那以后,我在用 CPT 的时候,一定会:
明确写在合同里:谁负责清关、谁付到门费用;
邮件中再重复说明一遍(防止客户说没看到);
用中文/英文双语备注,避免口语误解。
如果你打算用 CPT 条款,我建议你一定要提前准备以下几件事:
你要承担目的地运输费用,就必须有能力去比价、选线路。不要只靠一个熟人货代,多问几家,特别是涉及拼柜或到门配送时,差价可以达到几百到几千不等。
👉 我的做法是固定合作 2–3 家,同时每季度更新报价表,出单前先核算。
CPT 的风险在交付承运人那一刻就转移了,所以你必须留下证据:提单、签收单、转运单,能盖章的就盖章。
尤其是海空联运的时候,如果货物在内陆段出问题,要搞清楚是哪家承运人负责,避免后续扯皮。
虽然 CPT 不要求强制买保险,但作为卖家,最好建议客户买。如果客户同意你代买,请务必把保额、险种、责任范围写清楚,比如使用 ICC(A) 条款等。
用 CPT 和客户谈妥了,别急着高兴,合同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了你后期能不能顺利交货、避免纠纷。
这是我自己合同里常用的标准格式模板,直接拿来就能用:
注意几点:
目的地城市必须写清楚,最好具体到港口或机场;
承运人交付点也要明示,例如 FOB 是“装船港”,而 CPT 是“货交承运人”;
费用 vs 风险 一定要分别说明清楚——很多客户误解 CPT 是“包到门”;
最好还附一页 责任划分明细表,用来辅佐解释,避免因语义不同造成误解。
我曾经因为合同里没写“风险转移时间”,客户货到港后报关时发现包装损坏,想让我赔偿。我们提供了承运人交接单后才解决,但也教训深刻——合同是你最后的护身符,别省字。
即使合同签得再规范,也免不了过程中出状况。我踩过的坑,今天都给你讲清楚:
很多刚接触国际贸易的新买家,会把 CPT 和 DDP 搞混。他们以为你负责到底,结果到了港口收不到货就来找你要“清关服务”。
✅ 改进建议:在报价阶段就清晰说明——“我们不包含目的港的任何清关和税费”。
而且在报价单上附上备注,也能保护你:
*Quotation includes freight cost to Munich Airport only. Import duties, taxes, and customs clearance at destination are not included.
这点很现实。你是出运方,货运出错了客户找你,不管是延误、货物遗失还是装错柜,最后都是你的锅。
我当时有次用 CPT 出货到加拿大,选了一个报价便宜的货代,结果清关文件没准备齐,耽误了一整周,客户取消订单,造成了 5 万多人民币的损失。
✅ 改进建议:
所有货代必须签一份运输协议(至少邮件确认责任);
要求对方提供可追踪的提单或运单;
定期更新服务表现评分,绩效差的货代就换掉。
CPT 是什么意思?适合什么运输方式?
CPT(Carriage Paid To)是国际贸易术语中常用的一种,表示卖家负责支付运费,将货物交至指定目的地,但风险在交给承运人那一刻就转移给买家。适用于海运、空运、公路运输等多种方式。
CPT 包含清关和关税吗?
不包含。CPT 不负责目的地的清关、关税、增值税等费用。所有进口相关事务由买方负责。
CPT 和 FOB、CIF 有什么不同?
FOB 是“装船交货”,适用于海运,买家从装船开始承担费用与风险;CIF 则包含海运保险和运费。CPT 更适合多式联运,运费由卖家承担,保险需双方另议。
CPT 可以用于空运吗?
当然可以。相比 CIF 或 FOB,CPT 更加灵活,适用于任何交通方式,尤其适合航空快递或跨境铁路运输。
CPT 和 DDP 有什么区别?
DDP 是“完税后交货”,卖家负责全部费用、清关和税费,适用于一站式送货;而 CPT 仅负责运费,不负责清关和目的地税费。
做外贸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意识到:条款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你与客户博弈、保障自身利益的武器。
CPT 虽然不像 FOB 那么“普及”,但在多式联运、航空运输或你需要控制物流节奏时,是个非常好用的术语。关键是你得用得对、讲得清、写得明。
如果你也经常遇到客户问你“能不能报到门”或“你包税吗”,那更要清楚 CPT 和 DDP、FCA、CIF 这些条款之间的界限,不仅能提升你的专业形象,还能让你在客户面前更有谈判主动权。
最后,别忘了,像我这样把客户开发自动化、报价流程模板化、邮件营销标准化,也离不开像 Snov.io 这样的工具。如果你还在一封封手动写邮件,不妨考虑一下改变方式,从提升效率开始打赢这场国际战。
📚 想系统学习更多实用的外贸知识?
外贸不只是谈价格、发货那么简单。了解贸易术语、国际物流、保险条款、单证流程,才能真正做到从容应对客户、降低风险、提升成交率。
👉点击查看 Snov.io 外贸知识学习专栏,从 0 到 1 构建你的专业力!